本報記者 徐靖怡
作為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,蘇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,涵養出獨特的城市精神氣質。接觸非遺,能讓孩子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;通過學習,更能將這一項項非遺技藝傳承下去。
如何傳承?如何創新?隨著“非遺進校園”活動的深入開展,在蘇州,一個個非遺項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去探索、去追尋,而這些項目,也逐漸成為學校發展的鮮明特色。
數十年如一日
新老傳承人秉匠心話傳承
“這些技藝既然能傳下來,我們就要傳承好。”又是一個周二的中午,和往常一樣,姑蘇區金鉤針技藝非遺傳承人胡月珍花了近1小時乘地鐵來到蘇州市善耕實驗小學校,在這里,她和工作室成員手把手向社團學生傳授金鉤針編結技藝。“這是鉤的蝴蝶結,這是鈴蘭……”胡月珍每堂課都要做一份“教案”,分析每個物件用到的編結針法,從無到有,已有一沓手工繪制“教案”。桌上,透明膠袋里裝滿了學生的學習成果,她如數家珍地從袋子里掏出學生鉤織的小玩意,“你看,真的很有天賦。”
上課時間還沒到,先到的學生拿出材料包,繼續鉤上節課沒完成的物件,老師在旁指導。這是他們的默契。“還記得多年前在相城,我剛帶著這項技藝走進校園,問同學們有沒有聽過金鉤針,下面一片默然。”胡月珍欣喜地感嘆,而今非遺傳承的大環境越來越好,在學校與手藝人的雙向奔赴中,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金鉤針編結,興趣漸濃。
同一時間,隔壁教室,蘇州市剪(刻)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金國榮正在點評社團學生的“回家作業”,他端詳著桌上的十來串“葡萄”,選出了線條最為流暢的一幅。“很不容易,好幾次都是她拔得頭籌。”作為鼓勵,他將自己剪的“葡萄”贈送給那名同學。從2010年“進校園”到現在,金國榮形容自己“停不下來”。他的剪紙社團課很搶手,在許多學校都是“秒殺”。
在吳中開發區實驗小學,00后緙絲技藝傳承人范辰霄每周為學生送去基礎啟蒙課。范辰霄的父親是蘇州市緙絲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范玉明。“改革開放初期,緙絲工藝品作為外貿產品出口,非常興盛,我們鎮上當時號稱有一萬繡娘,后來行業慢慢不景氣,現在干這行的師傅全國加起來可能也就幾百人。”范辰霄說,“我從小就有一個感受,這個東西我們不做,以后就真的沒人做了。”畢業后,他便成立工作室,走進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開展公益課堂,同時也在與年輕人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,創新緙絲作品的呈現形式,讓古老的緙絲工藝煥發新生。
扎根校園文化
為非遺保護營造濃厚學習氛圍
一直以來,蘇州各地各校大力開展各類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,讓非遺發揚光大,其中,“姑蘇非遺進校園探索傳承新范式”項目還曾入選2018年全國優秀實踐案例。
姑蘇區非遺保護聯合會秘書長信虹紅介紹,2021年起,姑蘇區以“百年名校+千年非遺”的運作模式,啟動非遺賦能百年老校傳承發展工程,在多所百年老校開展蘇州古琴、燈彩、竹刻、泥塑等非遺傳統文化元素傳習項目。截至目前,已有50余個非遺項目深入校園。“我們通過實地探訪,挖掘校史,為每所學校匹配與校園文化相輔相成的可操作的非遺項目。”例如,蘇州市崇道小學校引進古琴項目,吳門琴派第四代傳人吳明濤在校成立大師工作室,帶著學生們徜徉于悠揚琴聲,于彈指間感受抱樸守真的古琴文化與崇道文化相生相長;蘇州市桃塢中心小學校將桃花塢木刻年畫與游戲結合,使之以“玩中學”的形式了解、熟悉木刻,同時編撰校本教材,通過桃花塢木刻文化中人物、故事、習俗等資源的學習,潤澤學生心靈……一校一品,乃至一校多品,非遺文化正成為蘇式校園的發展新亮點。
許多學校還打造專用場室,為學生創設學習非遺文化的舒適環境。“我們不僅為孩子們提供學習非遺的空間,還為他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。”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教導處副教導鄒穎新介紹,學校開設了篆刻、盤扣、紫砂、詠春拳等10余個非遺社團,并特別設立江南傳習中心,室內長廊兩側更是擺滿了學生優秀作品。上月,蘇州市立達中學校的“姚繡空間”正式啟幕,為學生建起非遺蘇繡的傳承、學習、交流、共享平臺,學生們坐進明亮開闊的教室,在蘇繡大師姚建萍的指點下,拿起銀針感受絲線翻飛,種下熱愛蘇繡的種子。
童心接棒向前
“小小傳承人”有巧手更有巧思
隨著一個個項目扎根蘇州校園,很多學生被非遺的魅力深深吸引,立志成為非遺的傳承者、傳播者。就讀蘇州市南環實驗小學校的徐施羽就是其中之一,她是學校蘇燈傳習所的“小小傳承人”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燈彩(蘇州燈彩)代表性傳承人汪筱文和女兒汪麗秋每周一中午到校傳授技藝,徐施羽便作為“小助教”,幫著一起輔導學弟學妹。“扎、糊、剪、繪”,四個制作步驟操作起來游刃有余?;叵肫?年前初識蘇燈,徐施羽的印象是“完全被震撼住了”。日復一日打磨技藝,逐漸得心應手,她還開始創新使用環保材料制作蘇燈。去年,該傳習所獲評全國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一等獎。“在學習蘇燈的過程中,她全身心投入,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,還培養了觀察力、專注力。”徐施羽的母親張女士說,這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。
最近,平江實驗學校的長元學齋舉辦第二期傳承作品展《方寸間的刻拓》,小作者是學校六年級學生李圣愷。“我爺爺是蘇州市竹刻藝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我的篆刻、竹刻啟蒙教育都源于他。”臨近畢業,他還為全班同學刻制了一份畢業禮——《同窗姓名篆刻集》。“篆刻與拓印不僅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,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。”李圣愷說,將來,他會跟著爺爺的步伐好好學習、認真鉆研,為弘揚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無獨有偶,記者翻閱資料發現,該校第一期傳承作品展的小作者姚堯恰是金國榮的外孫,他利用校園里隨處可見的銀杏葉作為剪紙媒介進行創作。指尖躍動,片片黃葉化作紛飛蝴蝶,甚是靈動。校園非遺文化氛圍何以越來越好,慢慢成為“小小傳承人”成長的沃土?在信虹紅看來,這正是因為一位位非遺傳承人多年來孜孜不倦地走進校園,領著一批又一批學生觸摸非遺、愛上非遺,涓涓細流匯聚成海,“這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力量”。
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
回到
頂部